貿易戰與疫情
航空貨運起飛


星宇航空董事長張國煒在股東會上連續兩年說明對星宇航空貨運事業的期許與規劃,包括推動讓星宇航空躋身國泰航空等同業行列,成為首批採購空中巴士貨機A350F的業者。張國煒也在股東會上詳細說明他認為星宇航空需要投資貨運以及他如何從過去不看好航空貨運的關鍵轉變,最主要是AI化的時代來臨,所有電子產品都將AI化,今年僅是AI元年,也因此他也喊出航空貨運將有「黃金十年」的榮景,航空貨運也因此成為星宇航空佈局版圖的一環,然而黃金十年是真是假呢?

台灣兼具地理與產業正確位置

useMyKeyWord

台灣的航空貨運確實有其特別之處,國內航空雙雄作為少數能在疫情期間突破邊境封鎖繳出獲利成績的業者,已經說明了個中原因,居家辦公需要許多電子產品、需要許多網路基礎建設來維持世界運作,而台灣在正確的位置,無論是在地理層面、還是在產應供應鏈之中。

台灣處在良好地理位置,位居東亞海岸中心,下接東南亞、左鄰中國、上接東北亞,又是東亞地區飛越太平洋航向北美的最前線,產業中有高比例的半導體、電子產品,需要從歐洲進口相關製造設備、或向東亞與中國等地進口零組件,同時也從島內出口半導體、消費電子產品至世界各地,這些物品的進出口考量高時效性、精密度、高度仰賴航空貨運運輸。

useMyKeyWord
useMyKeyWord
資料來源:民航局

今年以來,台灣的航空貨運業績走出去年產業去化庫存的陰影,大型承攬商如中菲行指出貨量從2月回升後幾乎就未曾見過淡季,以民航局統計數字來看,今年除了2月因為春節假期影響外,每月航空進出貨運噸數都較去年同期高。

回顧過去航空貨運市場,承攬業者捷迅總經理孫鋼銀指出,隨著消費電子品如智慧型手機出貨來到高原期,航空貨運也走向旺季獲利但是淡季較為辛苦的局面,轉變從疫情期間改變,疫情是近期航空貨運載運量與運價的高點,是受到疫苗、防疫物資挹注,只是即便在疫情過後的2023年,航空公司的貨運運價卻持續維持在高於疫情前2019年水準、淡旺季仍然存在但卻不像既往涇渭分明,航空貨運市況確實在改變。

useMyKeyWord

需求面:
AI/電商運能供不應求

而談及運輸產業,無論是海運市場或是空運市場皆然,所有看著運價起伏的產業人士都會將一切帶回到供需這個基礎的概念上來探討。以張國煒的看法來看,他認為航空貨運轉好跟持續走好的關鍵在貨量,華航也有高層持相同看法,包括AI、電商,都在改變航空貨運的傳統面貌,從電子產品到多元化的產品,甚至是零散的低價品也有可能在電商客戶的出貨清單中,只要是買家為了湊齊免運的小裝飾品、衛生用品,這些以往都仰賴船舶運輸的商品,都有可能會搭上以公斤重來計價的飛機。

總體經濟環境變數多、美國9月聯準會預期降息,是否會開始釋放資金到市場上還需要觀察,但電商如拼多多卻對今年的市況完全沒有看淡,積極在與中國的航空公司卡運能,一個月卡走60萬噸相當於90班貨機運能,將對第四季電商旺季帶來嚴重排擠,中菲行在航空承攬業中具有多年經驗,知道第四季旺季運能會越來越難找,也去找上國泰航空談妥包機,避免到時候客戶找運能卻一位難求。

useMyKeyWord
圖片來源:長榮航空提供

除了電商之外,AI伺服器今年以來的強勁出貨已經優於原先預期,也是運能供不應求的原因之一。但業者也看好,這不是所謂航空貨運將迎來「黃金十年」的唯一原因。

useMyKeyWord
圖片來源: Image by PublicDomainPictures from Pixabay

供給面:
貿易戰中美關係難回頭

世界兩大經濟體中國與美國從在2018年展開了貿易戰,貿易戰的影響層面可深可淺,最淺層的影響是美國對大量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加稅,後續引發了大量生產基地的移轉,並且讓「中國加一」的製造基地變成常態。

緊接著在中美貿易戰之後,中國本身也發生了許多改變,香港的抗爭到中國強化國安法的政治動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外人士赴中國旅遊與經商的意願,以往中國是一個熱門的旅遊選擇,如今卻發生了轉變。就在這樣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影響下,COVID-19的疫情從中國武漢爆發到蔓延全世界,世界就像按下了暫停鍵,所有城市與城市之間往來的航班戛然而止,每個國家封閉國境,專心應對疫情對各國健康與經濟上帶來的巨大衝擊。

useMyKeyWord
圖片來源: Image by Stuart Bailey from Pixabay

2022年歐美率先在3月解封,但亞太地區非常保守,台灣直到10月才敞開國門、中國則是經過「白紙運動」才於12月7日釋出與COVID-19共存的防疫政策,此後國際之間的航班逐步恢復,中國恢復速度較慢,2024年起有較顯著的增班工作,至2024年第一季中國國際航班數量恢復到2019年64%,速度相對鄰近國家都為緩慢,但不論是歐洲、東南亞,航班恢復數量都遠超過中國與美國往來之間的數量。

中國航空研調機構近期報導指出,以2019年4月單週中美航班來看總數量是811班、2024年同期是173班,未能恢復的航班都是以中國二線城市往返美國的居多,但樞紐機場之間的航線也有不少未能恢復,因此統計上來看中美之間國際航班數量僅2019年的21%左右,低於中國整體國際航班復甦來到2019年64%的數字,當然也低於國際航班數量已經超越2019年的美國整體國際航班。

useMyKeyWord
資料來源:民航資源網
useMyKeyWord
圖片來源:民航資源網

如果仔細看目前恢復的中美國際航班,中國有6家航空公司投入中美航線、美國有3家,雖然中國6家航空公司恢復狀況略優於美國各家航空,但是整體復甦狀況仍然相當低迷,但今年以來中國航空公司恢復的進度是較美國更為積極的,航空業者指出在於中國能夠經過俄羅斯領空,營運成本上相對美國航空公司當然更有優勢,而承攬業者觀察美國商界、民間需要前往中國的意願恐怕一時半刻都不會恢復,成本落差下美國各家航空要復甦到疫情前狀況應該是不可能的事。

為何客運航班重要呢?國際航空貨運在2019年時客機機腹與全貨機在運能佔比約各半,如果中美之間的客運無法恢復到2019年前水準,市場就會出現許多運能空缺需要彌補,因此疫情過後台灣航空雙雄的貨運運價可以持穩在疫情前水準,關鍵就在那些缺席的機腹運能。

真的有黃金十年嗎?

useMyKeyWord
圖片來源:長榮航空提供

所有人都看著這塊中美客運機腹造成的空缺想要搶進,長榮航從疫情過後拓增其貨機機隊規模,今年7月FedEx開通青島、廈門往美國的貨運航線,加上還在投資貨機的國泰航空,因此雖然需求的增加很多、供給少於疫情前對航空貨運而言是一大福音,但是貨機的運能投入速度也不可低估,未來包括永續燃油、節能減排議題也讓航空公司的前景充滿挑戰。

useMyKeyWord
資料來源:MoneyDJ整理

在貨機瘋狂投入直到運能過剩以前,台灣航空貨運確實可以擁有一段不錯的業績,捷迅總經理孫鋼銀看近兩年會是AI伺服器出貨高峰,市場需求暢旺可期。而除了航空雙雄以外,中菲行、捷迅都是空運業務營收佔比較高的承攬業者,遠雄港則是經營桃園機場自由貿易區,隨著航空貨運市場蓬勃發展,上述業者都有極大機會同步受惠。

延伸閱讀

製作小組

記者|劉莞青

設計|蔡涵綸